430
瀏覽保山石城簡介
保山石城位于金沙江峽谷,麗江城北110公里,以一百多戶居住在獨(dú)立蘑菇狀巨石上的家庭命名。麗江寶山石頭鎮(zhèn)的納西語叫“勞動板屋”,意思是“寶山白石村”。城中瓦房鱗次櫛比,巷道縱橫。麗江的納西族居民用鑿石頭的方式建房,沿著房屋的柱子和石頭都是用潮流做的,簡單自然。
麗江寶山石城是真正的自然險城,三面懸崖,石坡一側(cè)直接入金沙江,南北只有兩個石門可通。
寶山石城始建于元代至元年(公元1277-1294年)。當(dāng)時是——寶山國家行政公署,麗江路傅玄師所轄七州之一。納西語稱之為“慈伯魯班吾”,意為“寶山白石村”,“慈伯”就是寶山。5、6世紀(jì)南北朝時期,納西族先民遷徙至此。當(dāng)時的保山地區(qū),山多,谷深,原始森林茂密,動植物資源豐富。
從路邊山脊看寶山石鎮(zhèn),是矗立在金沙江峽谷陡峭山坡上的一塊巨石,東臨滾滾金沙江,北臨險峻的臺子關(guān),西接婀娜多姿的牦牛嶺,南接石崖。由于其得天獨(dú)厚的地理優(yōu)勢,形勢險要,攻防兼?zhèn)洌怨糯{西族先民選擇了它。
石頭城的歷史
公元前184年(漢高祖四年),宋子厚國成立,隸屬廬江縣,行政體制開始。
公元前164年(文帝十六年)建立,公元5年(漢平帝元五年)稱松滋縣(王莽在位時曾改松滋誦善),公元327年(金獻(xiàn)和二年)建立松滋縣,高唐縣最早由梁武帝田健稱之,公元598年(文帝十八年)首次稱之為蘇松縣,一直沿用至今。蘇松有老松子的意思。唐、宋、明、清初年,幾經(jīng)變遷,1645年(清順治二年)正式歸屬江南布政司安慶府。1912年(民國元年),直屬安徽省,1932年10月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為第一個特區(qū)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隸屬安慶地區(qū)和安慶市。宿松縣是革命老區(qū),宿松人民在歷次革命斗爭中都做出了巨大貢獻(xiàn)。
石頭城藝術(shù)
寶山石城建于元代至元年(公元1277-1294年)
當(dāng)時是寶山州立學(xué)院,麗江路傅玄部管轄的七個州之一。納西語稱之為“慈伯魯班吾”,意為“寶山白石村”,“慈伯”就是寶山。
納西人的祖先在5世紀(jì)和6世紀(jì)的南北朝時期遷移到這里
當(dāng)時的保山,山勢險峻,山谷幽深,原始森林茂密,動植物資源豐富。
《元史地理志》年保山州稱:“先從婁頭(寧蒗縣永寧)遷徙二十余代?!?/p>
寶山石城是一座天然的石城。整個城市建立在一個獨(dú)立的蘑菇狀巖石上。墻壁陡峭,猿類很難爬上去。
巖石上的居民在他們周圍建造了一圈五英尺高的石墻
讓石城更容易防守和掩護(hù)。只有前門后門才能進(jìn)出整個寶山石頭城。關(guān)上大門就成了安全島。
公元1253年
元世祖忽必烈南下大理國,中路軍渡過四川大渡河南下出兵。他們分別在金沙江木姑渡和寶山用羊皮袋和木筏渡江,從寶山渡江的元軍駐扎在寶山石城。
昆明大觀樓長聯(lián)中“元跨皮囊”的典故,就是由此而來的。
大約隋末唐初,一個摩梭人從寧蒗永寧遷到寶山石城。他們冒著艱難險阻,用當(dāng)?shù)噩F(xiàn)成的石頭建起了石階,從峽谷深處一層一層地建起,一直到兩米開外的高坡
東面望江縣有一個湖,南面是江西湖口縣和彭的交界處。宿松島位于長江下游上段北岸,橫跨東經(jīng)115 52~ 116 35和北緯29 47~ 30 26??h城南北長約71公里,東西寬約67公里。
屬于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(qū)
氣候特點(diǎn)是四季分明,日照充足,熱量充足,雨量充沛,無霜期長。全縣年平均氣溫16.6,年平均降水量1307.2,山區(qū)降水量多于丘陵平原,年平均日照時數(shù)2023.7小時,無霜期254天。常年主導(dǎo)風(fēng)向?yàn)闁|北風(fēng),年平均風(fēng)速3.1m/s。
以上僅供參考